市政建设 承托泉州城的文明

栏目:其他新闻 发布时间:2018-07-21
分享到:
市政建设 承托泉州城的文明

——来源:海都报网

N海都记者 柳小玲 田米 文/图

核心提示 检验一座城市的文明,一场雨足矣。

这个定义里的文明是可见的:路面干净地倒映着城市的容颜,行人的裤脚湿了却不肮脏,街道湿滑却不积水,交通虽慢却不堵塞。水汽中的灯火璀璨,街角熙攘或宁静,城市张扬着一种自顾自地本真美丽。

承托起这份文明的,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道路、管网、路灯、水电,园林绿化、防洪排涝、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就是这些日常到被人习惯性忽略的这些细微,在构建文明的底座。

借着改革开放40周年的契机,我们一起回顾细数泉州城市建设的成长,夜幕下伴你回家的路灯光,雨幕里护你前行的排水管道,骄阳下为你撑起大片阴凉的行道绿木,繁忙中给你休闲休憩的公园小站,都是今天的主角。


检验一座城市的文明,一场雨足矣

这个定义里的文明是可见的:路面干净地倒映着城市的容颜,行人的裤脚湿了却不肮脏,街道湿滑却不积水,交通虽慢却不堵塞。水汽中的灯火璀璨,街角熙攘或宁静,城市张扬着一种自顾自地本真美丽。

承托起这份文明的,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工程建设:道路、管网、路灯、水电,园林绿化、防洪排涝、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就是这些日常到被人习惯性忽略的这些细微,在构建文明的底座。

借着改革开放40周年的契机,我们一起回顾细数泉州城市建设的成长,夜幕下伴你回家的路灯光,雨幕里护你前行的排水管道,骄阳下为你撑起大片阴凉的行道绿木,繁忙中给你休闲休憩的公园小站,都是今天的主角。

一棵树的选择 见证一座城的成长

把一座城比作一个人的话,园林绿化便是这座城的妆容,哪里淡妆哪里浓抹,都是一门学问。

泉州的这门学问,泉州市市政公用事业管理局园林风景科科长庄国明是最有发言权的人之一。1993年,庄国明22岁,一毕业就加入泉州园林工作。

上世纪90年代泉州的绿化,给庄国明的第一印象是芒果树。“行道树选择很单一,种芒果树是因为它抗风性强。”庄国明听老一辈园林工人说起上世纪70年代,那时的道路绿化只有两条,一条中山路,一条新华路,前者种天竺桂,后者种芒果树。直到上世纪80年代,温陵路开始绿化,才种上芒果树。

投身参与泉州园林绿化25年,庄国明亲见这座城在“妆容”上变得越来越美。比如,道路绿化的物种选择更多样、更丰富了,与泉州文化底蕴息息相关的刺桐树、符合滨海需求的强抗风性盆架子树和香樟树等,入选为行道树,种在了田安路、刺桐路、丰泽街、东湖街。

以泉州最美道路、园林景观路典型代表“刺桐路”为例,2001年前只是简单种植芒果树,2001年第一次提升,在保留芒果树的基础上,以种植刺桐树为主,道路中分带搭配灌木乔木进行花化彩化。2011年,刺桐路开始白改黑沥青化改造,园林绿化也同步配套提升。“树形优美的柳叶榕、香樟树,搭配美观典雅的黄、白玉兰花,与凤凰木、珊瑚刺桐、鸡冠刺桐等花色鲜艳的开花乔木相得益彰。”庄国明参与了2011年的这次提升,树种搭配的选择看似简单,其实很讲究,要综合考虑多方面,才能尽可能给城市面貌带来美的享受。

庄国明加入泉州园林的1993年,东湖公园仍在建设,这是泉州首座综合性城市公园,第二年春节正式开放。公园深受市民喜爱,也提供了休闲的好去处。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公园的需求越来越大,近两年,中心市区在美化提升的同时,更加注重园林绿化的文化内涵,庄国明一同参与了一批批口袋公园、街头绿地、小游园的建设工作。

一条路的养护 沉淀36年的付出

1982年,张绍松成为泉州市政工作人员。现在,他是泉州市市政管理处第一道路排水管理所所长。

“上世纪80年代,市级管养道路只有10多条,大多还是水泥路面和石板材路面。”张绍松的80年代,主要在施工队参与道路建设。上世纪80年代中旬,当时的324国道(即如今的温陵路)要改建为东大路,作为城市道路使用,张绍松参与了这次改建。

东大路改造前是柏油路,只有两车道,两侧是窄窄的明沟。最后,柏油路改建成石板路,为了满足排水需求,两侧各建了一条边沟,这条边沟口径1.5米、高1米。如今,温陵路两侧的排水,依然依靠这两条边沟。

上世纪90年代,中心城区骨架迅速拉大,新建了泉秀街、田安路、刺桐路等主干道。“1993年左右,我参与了刺桐路的新建。”张绍松记得,当时刺桐路周边都还是田地,通过铺设水泥路面,埋设钢筋混凝土管道,刺桐路投用,给市民出行带来了便利。

2000年后,市政处成立了道路管理所,开始更加注重养护城市道路。“我也是从那时开始,专注道路养护,达到精细化管理。”张绍松顺门熟路地说,管养的道路养护范围,主要涉及道路路面、人行道板砖、井盖等设施,一旦巡查发现问题,需立即整改。早些年,井盖还是铸铁的,经常被偷,他们每天巡查补上。这几年,井盖的材质更换成水泥和树脂,偷井盖的事少了很多。

从20多岁加入泉州市政,到如今年过五旬,张绍松在市政公用事业上奋斗了36年,见证着这座城路变平、灯变亮、沟变通、更智能,再过5年就要退休了的张绍松说,还想趁这点时间,多为这座城市做点事。

数读泉州市政工程建设

园林绿化

1991年:首座综合性城市公园东湖公园动工,1994年春节开放;目前中心城区公园37个。

1995年:首次开展绿化普查,田安路、刺桐路、丰泽街、东湖街等道路绿化。

2000年起:初步实现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目标。

2016年3月:泉州被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城市”。

截至2017年:中心市区绿地率达40.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4%。

市政基础设施

1.市政道路 1986年:市级管养道路14条,多为水泥、石板材路面。

1990年来:新建泉秀街、田安路、刺桐路等主干道。

2008年:启动城市主干道沥青化改造,目前中心市区主干道沥青化率达69.4%。

截至2017年:市级管养主次干道增至89条(段),基本形成中心城区田字形路网和城东、东海、北峰三大片区的市政路网格局。

2.路灯 1970年来:材质从白炽灯到日光灯、钠灯、汞灯,到LED节能灯;数量从1400多盏到3万多盏。

1997年:启动城市夜景照明工程,涵盖市区15条主干道和重要节点、历史街区等164幢建筑物。

2015年:中心市区沿江及高速公路通道两侧夜景提升。

3.防洪排涝 1997年:内沟河“百日大会战”,建立定期清淤的长效机制。

截至2017年:西北洋、浦西、城东滞洪区相继建成,中心城区大范围内涝基本消失。

4.生活污水 1999年:中心市区宝洲污水处理厂一期动工,2001年6月试运行。

2003年起:先后建宝洲污水处理厂二期等4座污水处理厂,配套建设污水管网880多公里。

截至目前:中心市区污水处理规模达26.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已达88.3%。

环境卫生管理

1.垃圾中转 1990年前:露天堆放在涂门街和新门吊桥几个垃圾堆放场。

1994年:泉州市第一座密闭行吊集装箱式垃圾中转站——东霞垃圾中转站建成投用。

2012年:北峰、城东两座当时全省技术最先进的大型生活垃圾转运站建成。

截至目前:中心城区建成在用的小型垃圾中转站达31座。

2.垃圾处理 1982年:新前垃圾场投用,生活垃圾首次实现集中处理。

2000年:室仔前垃圾卫生填埋场建成投用,由简易堆放向卫生无害化填埋处理转变。

2003年起:石狮、晋江等相继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并投入使用,由填埋向焚烧发电转变。

城市供水供气

1.液化气 1990年:泉州首家液化石油气企业成立。

1992年:泉州批准成立国有“泉州市液化石油气公司”。

截至目前:全市共35家储配站,中心城区用气普及率达97%以上。

2.天然气 1998年起:中心城区开始组建管道燃气公司。

2005年:泉州市燃气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2006年:泉州市天然气利用工程顺利通气点火。

2008年:泉州门站、惠安门站和晋江门站先后与中海油长输管线对接。

2009年:泉州燃气第一座CNG(压缩天然气)加气站建成投产,省内首座。

2015年:泉州市天然气总供气量达10.29亿方,比福州、厦门、漳州、莆田等4个城市的供气量总和还多。

3.城市供水 1986年:泉州市西区水厂与北区水厂并网,日供水3.5万吨。

2010年:金浦水厂建成投产,中心市区日供水40万吨。

截至目前:在建泉南水厂三期、泉州金鸡水厂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