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磨一剑 《电子商务法》出台 拓展个人信用价值的阈值

栏目:信用建设 发布时间:2018-09-20
分享到:
五年磨一剑 《电子商务法》出台 拓展个人信用价值的阈值

——来源:新金融观察报

  5年时间,4次审议,3次公开征求意见,《电子商务法》终于出台。值得关注的是,这是信用概念首次在国内正式法律中被涉及。业内人士预计,此举可能意味着国内信用立法将加速推进,个人信用的价值也不仅仅是申请房贷,而是将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信息与信用

  信用概念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原来仅出现在国务院颁布的《征信业管理条例》以及各地方颁布的地方性法规中。但此次《电子商务法》对此进行了突破,比如明确“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应当建立健全信用评级体系,公示信用评价规则”、“国家支持依法设立的信用评价机构开展电子商务信用评价,向社会提供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服务”。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主编的《现代征信学》的定义:“征信是指专业化的机构,依法采集、整理、保存、加工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的信用信息,并向在经济活动中有合法需求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信用信息服务,帮助市场主体判断控制风险、进行信用管理的活动。”

  可见,征信的基础是信用信息。所谓信用信息,就是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在经济活动中信用状况的记录,它分为金融信用信息、商业信用信息和社会信用信息。比如我们常说的个人信用卡消费、房屋贷款记录都属于此类。

  为何信用立法会从电商领域破题?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使得电商可以搜集更多的客户信息。”一位大数据分析师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互联网公司习惯用“客户画像分析”来描述这一过程。

  所谓“客户画像分析”,也被称为用户信息标签化,就是整合用户提供的基本信息、社会交往和行为偏好等数据,在此基础上对用户的消费能力、购物习惯做出分析,并进一步识别用户风险,或者对用户实现个性化、精准的消费服务。比如,经常出现在你购物网页下方的“猜你喜欢”就是“客户画像分析”的一种应用。

  信息不对称

  但电子商务迅猛发展也使得信用信息成为失信重灾区。从规模上看,中国依靠巨大的人口基数已经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个人信用信息库,但个人对信用以及个人信息的认识依旧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特别是面对电子商务机构,个人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从经济学角度看,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不难理解,在市场活动中,信息在交易双方之间的分布不均匀,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一方,具有信息优势地位,反之,则处于相对不利地位。

  比如,很多消费者就质疑,平台利用掌握的用户信息“大数据杀熟”,即提供给老客户的价格反而比新客户贵。例如,网约车消费者晒出截图,同一段路程在小程序和APP客户端差价一倍有余;也有消费者发现某电商平台的同一件商品,非会员有优惠券可领,而会员账号反而没有。

  毫无疑问,上述行为是对个人权利的一种侵害,也是电商企业的失信表现。因而,此次《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电子商务经营者根据消费者的兴趣爱好、消费习惯等特征向其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搜索结果的,应当同时向该消费者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尊重和平等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在业内人士看来,该项规定的用意就是要求商家把选择权和知情权还给消费者。也就是说,商家利用差别化定价来获取更高利润是合理的,但前提是不能损害消费者的个人信用,消费者有权了解不针对个人权利的公共选项是什么样的。

  个人信用价值

  说起个人信用的价值,根据2018年初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超过80%的受访者认为个人征信的主要作用,就是在申请房屋贷款或办理银行信用卡。但实际上,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个人信用的价值范围已经远远被拓展了。

  “信用变现”是信用价值拓展的一个重要体现。过去几年,我们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信用变现”的两项基础工作。一是信用评价,即一个人的信用是好是坏,特别是要给出定量的评价;二是信用评价结果的应用,以芝麻信用为例,已经尝试将个人信用拓展到租车、租房、婚恋、签证等领域。

  在可预见的未来,一个人信用优良就能在租车、住酒店、办理签证、信贷、就业、商务活动、社交等各方面“畅通无阻”;反之,就处处受限,乃至寸步难行。因此,也有人说“信用变现”的范围不断扩大就是信用价值阈值的拓展。

  与此同时,个人信用价值阈值的拓展也对个人提出了新要求。根据融360此前的一项调查显示,因不良个人征信在某些方面受到限制的用户中,有超过七成是受非央行的个人征信影响。而所谓的非央行机构,就是国内信用体系中,以电商为代表的第三方征信机构,其获取个人信用的场景早已不局限于房贷和信用卡。

  此外,个人不良信用行为带来的影响也已不限于银行贷款受限,交通工具(飞机、高铁)受限、子女上私立学校受限,消费、娱乐都会受到限制,而这些都已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中有所规定。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我们每个人都会越来越真切感受到“个人信用”的现实价值,而非仅仅停留在“字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