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信用成为企业监管的“标尺”——福建创新实施依信用风险分类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

栏目:信用建设 发布时间:2018-09-23
分享到:
让信用成为企业监管的“标尺”——福建创新实施依信用风险分类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

——来源: 新华社 2018-08-31

新华社福州8月31日电 题:让信用成为企业监管的“标尺”——福建创新实施依信用风险分类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

新华社记者 王成

在推进“放管服”的改革实践中,福建省工商局探索依信用风险分类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实现企业负担减轻、监管方式优化、市场活力释放的“多赢”效果。

信用成为监管“标尺”

“根据企业一段时间内的检查结果,如在各类监管中是否存在失信行为、是否属于失信被执行人等,将企业信用类型划分为信用良好、守信、信用一般、失信、严重失信五种。”福建省工商局企业监督管理处负责人黄惠火福说。

一家企业被划入哪一种信用类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被抽中检查的概率。以2018年下半年进行的跨部门“双随机一公开”检查为例,五类企业抽查比例分别为0%、5%、15%、20%、30%。

事实上,当前企业在五种类型的分布呈“橄榄型”,信用一般企业占企业总数约50%,而严重失信企业占比仅为0.3%。这意味着,失信的企业被抽中的可能性远高于守信企业。

2016年以来,福建迷你星酒店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因被列为信用良好企业,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中从未被抽中,而福建某超市管理有限公司丰泽某分公司因近五年来被工商行政处罚3万元以内,被列为失信企业,已经被抽到三次。

“以信用分类为基础施行差异化监管,对信用良好企业探索试行‘不举不查’,在一定时期内不列入‘双随机一公开’抽查范围。”黄惠火福表示,“但这并不是一块‘免检金牌’,一旦在举报投诉、案件线索移送、大数据监测等中发现异常,也要进行相应监管。”

福建省工商局副局长罗庆春说:“划分信用类型的依据是企业守法程度、信用程度,工商部门没有主观评价,体现了监管的公正性;信用类型又是动态调整的,只要企业持续守法守信,也能进入守信行列,体现了监管的导向性。”

“双随机”再造监管流程

“双随机一公开”,即在监管过程中随机抽取检查对象,随机选派执法检查人员,抽查情况及查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开。截至目前,福建省工商局已独立组织“双随机一公开”抽查11次,联合其他涉企部门开展跨部门抽查3次。

工作人员洪树益通过“部门协同监管平台”向记者模拟演示,按照五种信用类型企业不同的抽查比例,经“创建抽查任务”“随机市场主体”“随机执法人员”“主体、人员随机配对”等环节后,系统生成一份抽检企业及抽查人员的列表,一一对应、一目了然。

福建省工商局检查分局副局长陈松江介绍说,在2018年上半年的跨部门抽查中,工商、农业、食药监等7个部门随机抽取25名执法人员,对随机抽取的78家企业的经营行为、登记事项等进行检查,共发现问题10余项,其中失信、严重失信企业问题较多。

参加了此次抽查的福建省质监局执法稽查处副调研员高鹭说:“各部门可以根据业务范畴选择抽查的企业,质监部门随机抽取两名执法人员,参与了其中9家企业的抽查。”

“近期药品质量安全备受关注,抽查又将药品作为重点行业,随机抽取200多家药品生产、销售企业作为对象,药监部门也派执法人员参加。”陈松江说,实施重点监管,精选重点行业和热点问题进行“点穴式”抽查。

记者查询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发现,抽查检查结果信息及时在系统上“留痕”。查询某保险公估有限公司相关信息显示,省统计局、省工商局2017年10月对其进行抽查,其中省工商局查出其“公示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

改革实现“多赢”效果

“以前各个部门检查一拨接着一拨,随便接待一下一上午的时间就没了。”福建华禧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办公室负责人郭劲东说,跨部门抽查之后,把以前多次的检查合并在一起,检查次数少了,企业负担减轻了。

迷你星公司董事长邱雄表示:“以信用分级为基础进行监管,倒逼企业守法守信经营;从另一方面讲,企业把该做的做到位了,检查反而少了,更不用担心外部干扰影响正常经营。”

在福建省工商局局长黄培惠看来,施行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双随机一公开”抽查,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坚持“宽进”“严管”相结合的配套改革举措。“福建省市场主体的规模,从十年前约100万猛增到如今超过350万,监管不可能平均用力,传统的监管方式也无法适应这种变化,改革势在必行。”黄培惠说。

经过数年实践,多方面监管成效逐步显现:以往检查可能存在的亲疏有别、权力寻租等问题得以杜绝;“双随机”抽查发现的问题比例较传统检查显著提高;“守信激励、失信受限”在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共识;监管优化促进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监管部门应该把市场规则制定好,让企业能心无旁骛地去‘比赛’。”黄培惠表示,增强“双随机一公开”抽查监管效能,还需在抽查的精准度、科学性、专业性上着力,加强涉企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推进智能化全程综合监管,进一步打造公平高效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