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制度是破解“体检浪费”的一剂良方

栏目:信用建设 发布时间:2018-03-21
分享到:
信用制度是破解“体检浪费”的一剂良方

信用制度是破解“体检浪费”的一剂良方

2018-03-21 ——来源:东方网

  “一家单位都没谈成,却先抽了四五管血体检,不是应该先面试谈谈薪金待遇,再体检吗?”眼下进入招聘季,在一个网上求职论坛里,这条帖子引来了近百条留言。记者调查发现,先体检后面试并非个例,且成为部分单位常用的招聘流程。人社部门则表示,现行法规并未对招聘流程做出规定,有劳动就业专家表示,建议用人单位招聘标准化,以及体检结果通用,使招聘更具人性化。(3月20日《新京报》)

  在“先体检,后面试”的招聘流程下,单次招聘要求体检并无不妥,也符合企业自治的基本原则。一方面,先体检后面试,实为一种有效的前置条件,如此可以将一些身体不符合条件的应聘人员筛查出来,减少招聘后续的成本。倘若双方已进行面试并谈妥了条件,结果应聘者体检不合格,既会带来潜在的隐患和争议,也会增加招聘的成本。

  为了防止求职者作弊,招聘单位指定体检医院属“风险防控”的应有之举,同时也是现实教训带来的应对措施。但由此也引发了诸多负面连锁反应,给应聘者带来了极大的不适。大量的重复体检造成了资源浪费,并给体检者带来极大的不便,如果一个求职者在多个单位参加应聘,每走完一个招聘流程都会进行一次体检,经费、医疗资源和身体健康都会额外增加负担,也不符合医学设定的体检周期,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

  按照医联体或者体检结果共享的模式,“一家体检,数家承认”的体检结果通用,既能减少体检流程,又能避免体检浪费,不失为人性化的制度设计。不过,受社会信用因素的限制,加上求职者造假作弊等案例警示,在规避招聘风险的利益诉求下,求职者就难免会成为“利益受损的一方”。某种意义讲,求职过程中的“重复体检浪费”正是信用缺失所带来的成本,并让共享共用的人性化措施难以得到有效实施。

  法规未对招聘流程做出规定并非“制度性缺失”,流程的规范并不困难,难在如何解决“信任问题”,推而广之,则是如何实现可持续和稳定性的信用。只有建立了完备的信用制度和体系,招聘体检信息的共享共用才能得到顺利实现。否则,有了规范的招聘流程并对体检共享作出安排,没有信任为基础和信用为保障,一切设计和诉求都会成为“空头支票”。

  “初步统计,我国年签订合同40多亿份,但履约率仅50%左右。”国家发改委财金司信用处副处长严畅透露,我国每年因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6000亿元。在诚信缺失、信用不足成为社会问题的当下,还存在大量难以估量的隐性损失,“体检折腾”仅是整体状况的浓缩与注脚,唯有建立完备而成熟的诚信体系,让失信者付出极高的代价,达到“寸步难行”的地步,则体检浪费的困境可迎刃而解。

  比如,在诚信体系平台下,失信者的信息实现了共享,“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有了技术和制度支撑,“体检作弊”者就被纳入了招聘黑名单,除了就业受限,在出行、保险、升学等各个方面都会遇阻。此等让失信者难以承受之重,也是诚信体系发展的方向。达到了“处处受限”的效果后,有了诚信背书的体检结果则具有了高度的真实性,实现共享共用也就没有了“失真风险”和“造假顾虑”。

  从目前来看,各行业已建立了较为成熟的“黑名单”制度,部分失信惩戒也日益精准,比如闯红灯纳入失信名单、乘地铁逃票纳入失信名单等,让诚信体系更具有操作性和可控性。当务之急,就是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平台的共建,整合分散的资源构建一个庞大的支撑体系。随着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成熟,“体检浪费”的治理尴尬和民生烦恼才会得到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