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采购新理念及其借鉴价值(上)

栏目:鉴信认证 发布时间:2017-09-28
分享到:
绿色采购新理念及其借鉴价值(上)

2016年04月19日 来源:中国政府采购报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世人对此投入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大到国家的规划建设,小到个人的生活方式的选择,举手投足之间无不以“绿色”作准自律,如绿色采购、绿色出行等。

  就绿色采购而言,由于其在引导市场动向,优化政府企业的商业行为,促进环境保护方面上所独具的影响力而为众多国家采行,实施绿色采购也成了许多国家政府在面对环境问题时的理性选择。政府绿色采购所独具的影响力也在改变着企业和个人的购买行为。

  何为“绿色”采购?

  目前,各国在政府绿色采购的概念和内涵的认识上还存在不一致。在日本,称之为“绿色采购”(グリーン購入);在欧盟,称之为“绿色公共采购”(Green Public Procurement);而在美国称之为“环境友好型采购”(Environmentally Preferable purchasing)。仔细观察各国在绿色采购认定标准上,亦不难发现些许差异,而我国学界在绿色采购的认定上乏有一致的认识。纵观绿色采购制度的由来和现状,我们认为在政府绿色采购的概念界定上,需要重点考察节能、节水、环保、低碳以及循环可再生这几方面的因素。

  最初,绿色采购理念的兴起源于美国在第一次中东战争时,中东生产石油的国家通过石油禁运手段对美国施加压力,在这种形势下,美国的石油资源压力陡增。由此,在美国政府主导下,节约化石能源的使用取得了大众的认同,节能和可再生亦成为了当时社会理念的主格调。所以,绿色采购在最初便具有很浓烈的“节能”色彩,现如今,节能仍是绿色采购的重要内容及重要评价指标。所以在界定绿色采购的概念时,节能可谓是不容忽略的内容。

  从传统的节能来看,“能”主要指传统的化石能源,不包括水在内。而水也常常被看作是一种资源。从以解决环境问题的环保视角来看,很难把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涵盖进去。而“绿色”作为一种采购理念,则是从整个产业链通盘考虑,把最初能源或资源等原材料的利用、产品的生产、产品的使用以及回收等都纳入了整个绿色评价体系之中,它显然也把水资源的利用涵盖在内。

  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环保是环境保护的简称,指人类为解决现实或潜在的环境问题,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采取的各种行动的总称”。所以说,环保始终围绕着环境问题这一核心而展开的,随着化石能源的广泛开采和使用,不可避免的负面后果随之而来:即大量环境污染严重恶化着人类的生存环境,伴随着一些恶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增加,这些因素导致人们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更加重视人类自身行为对环境的影响,环保理念也逐渐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视野,无形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作为消费大户的政府也通过购买过程中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以达到对整个社会的示范效应。由此在继“节能”之后,环保也成为绿色采购制度的重要要素。

  低碳,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世界气候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问题,二氧化碳排放量越来越大,地球臭氧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危机,全球灾难性气候变化屡屡出现,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即使人类曾引以为豪的高速增长或膨胀的GDP也因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而大打折扣。而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生活便是低碳生活,不难发现,任由高能耗,碳排放的无节制膨胀,未来的世界也很难呈现出绿色前景,所以,绿色采购概念断然不能回避“低碳”这一重要元素。

  循环、可再生,按照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可以重新利用或者在短时期内可以再生,或是可以循环使用。”强调循环、可再生一方面是出于目前化石能源的有限性,不可再生性,促进我们开发新能源,力图摆脱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另一方面也是在传统能源利用的基础上,强调资源利用的节约性,改变对残留物的传统认识,实现变废为宝,二次利用,这不但有利于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减少污染。同时也可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从对该词的分析可以看出,循环可再生是传统的节能和环保所不能涵盖的,从宏观上来讲作为,作为政策手段的绿色采购是不能回避循环、可再生这一内涵的。

  所以说,我们认为绿色采购中的“绿色”是一个大的概念,具体包括:节能、节水、环保、低碳和循环可再生。绿色采购应当兼顾到这些要素,任何把其中一个部分等同于绿色采购的做法都难以描绘其全貌。

  绿色评价标准及产品、工程、服务的绿色全覆盖

  按照前述对绿色概念的分析,节能、节水、环保、低碳和循环可再生都是绿色的重要内涵,那么作为政府采购对象的产品、工程和服务同样需要尽可能满足前述绿色标准要求。然而结合到具体产品,绿色标准彼此之间往往也存在着些许各有侧重的差异,如何评价产品、工程和服务是否符合绿色要求就亟需一套标准或方法作为观察工具。

  目前,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是判断产品、工程和服务是否符绿色标准的一套常用工具,所谓全生命周期评价,指在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绿色评价时,通常采用生命周期成本标准(Life-cycle costing,简称LCC),通常从产品的投资购买、操作运行、维修保养、报废处理这些内部环境成本以及外部性影响展开评价。该评价方法不是截取产品生产过程的某一片段,而是对整个生产工艺流程中的相关原材料的使用、能耗或资源利用、环保以及产品材料二次利用率等方面进行的综合评估。目前这一评价方法受到广泛应用。

  目前从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具体运用情况来看,大体围绕以下八个方面展开:包括污染物的削减、节约资源和能源、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长期使用性、再利用的可能性、回收可能性、使用再生材料和便于处理和处置。

  由于不同产品在绿色评价方面彼此间有一定差异,为了便于操作,也有一些国家具体的指导原则来增强绿色采购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如美国列出了五个绿色采购指导原则以此指导绿色采购评价,包括环境+价格+性能=环境友好型采购、污染预防、生命周期观察/多重特性观察、环境影响比较以及环保性能。

  欧盟为了提高绿色标准的引导性和照顾不同群体对绿色标准的需求,提出了包括核心标准与综合标准在内的两层级的绿色标准。其中,核心标准为主要关注影响环境的关键因素;综合标准则是在考虑关键因素的基础上,还考虑其他因素,并做出综合评估,主要适用于那些希望购买到最佳环境产品的人士。

  从上不难看出,在绿色标准评价方面,全生命周期是最为主要的评价方法,从其观察视角来看,它坚持从产品的原材料的选取、生产设计、进行生产、包装整个历程。从具体评价因素来看,不仅包括节约能源、资源,同时也环境保护等产品工程服务等可能产生的负外部性因素,更进一步的是,在这一过程中,还坚持资源和能源的循环永续利用。在绿色评价的引导性方面,需要结合不同的产品、工程和服务加以细化,以增强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的可操作性,同时为了营造绿色竞争意识增强标准的引导性,建立了层级化的绿色评价标准。这些对我国建立绿色评价标准都是可以值得借鉴的地方。

  绿色评价标准在具体实践中有哪些值得注意的地方?首先在产品方面,以电脑为例,绿色评价应当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考量产品是否使用绿色原材料,包括大部分生产原料是否可循环利用、是否适用含铅、汞、镉六价铬化物、减少特定溴系阻燃剂的使用。二是在绿色设计方面需要考虑产品的设计是否贯彻绿色理念,将节能、节水、环保、低碳和循环可再生节能、节水、环保、低碳和循环可再生等因素融入到设计中。具体到电脑设计,在设计中应当充分产品设计中的节能和环保要素,原件的升级拓展。根据配置的不同,分类设置相应的耗能标准。三是与绿色生产相关,即是否在生产过程中,及时采用先进科技,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尽量减少生产过程中负外部性,提高原材料的利用率。四是对产品是否使用绿色包装进行评价。目前市场上很多产品都存在包装过度现象,简化包装势在必行。而简化包装过程也需要贯彻绿色理念,包装材料的选用要符合绿色标准,包装设计也应以绿色标准自律,包装过程应提高包装物的利用率,包装物应印制环保提示内容或附带内置使用手册、手册。

  不仅如此,工程设计也要满足绿色标准要求。其中,就包括绿色施工与验收评价。工程建设中,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应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减少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施工活动,实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简称:“四节一环保”)。具体包含四个方面:首先尽可能采用绿色建材和设备,其次是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再次是清洁施工过程中控制环境污染,最后则是基于绿色理念,通过科技和管理进步的方法,对施工图纸所确定的工程做法、设备和用材提出优化和完善的建议意见,促使施工过程安全文明,实现建筑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性。在工程竣工之后,验收评价也要执行绿色标准进行验收,以检测施工过程中绿色标准的执行情况。

  过去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下,人们对服务过程中节能环保问题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如医疗垃圾,餐厨垃圾等。随着绿色理念的普及,基于服务而产生的环境问题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也要贯彻绿色理念,满足绿色标准赢得了社会大众的共鸣。笔者认为,绿色服务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建立起绿色服务标准。服务要符合绿色要求,必须标准先行。过去我们服务行业很少对绿色理念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绿色服务意识的缺乏,另一方面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缺乏必要的标准,不同的服务领域,标准也有所不同。

  其次要提高绿色管理水平。绿色标准的贯彻执行,需要提高管理手段,改变过去单一或线状的评价体系,不能仅仅追求单独的经济效益,而且也要把环境因素、能源节约因素等纳入到管理目标范围。

  此外,还要积极开展绿色评价服务。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国家的标准和引导,而且还需要一个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开展积极的评价服务,依次为配套推动绿色服务业的发展进步。

  (李思彤:中国质量认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