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知识产权报
在中天科技精密材料有限公司(下称中天科技)的厂房里,半人高的超大尺寸全合成超低水峰光纤预制棒晶莹剔透,正如它在业内的称号——光通信产业“皇冠上的明珠”。从一无所有到聚“沙”成“棒”,中天科技用10年的砥砺奋进,把这颗“明珠”打磨得无比璀璨。
光纤预制棒(下称光棒)是生产光纤、制造光缆最重要的基础材料,代表着光通信技术的最高水平。长期以来,光棒全合成生产技术被美国、日本等国的少数几家巨头所垄断。“十几年前,当中国不能生产光棒时,国外光棒企业高价出售光棒给中国;在中国预制棒产业刚刚起步时,又低价倾销光纤,打压遏制中国预制棒产业发展。”回忆起十多年来的奋斗史,中天科技总经理沈一春感慨万千。当时国内企业光棒生产主要采用套管法组装,套管包层必须进口,成本高昂,制作过程中也存在严重的二次污染,影响产出率;而国外巨头采用的全合成法可使光棒一次成型,生产过程中无杂质引入,产出稳定,成本较套管法低30%。当时国内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光棒核心技术的重要性,不惜斥巨资与国外光棒巨头合作,然而核心技术依然掌控在外方手里,产业和企业发展依然受制于人。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对于中天科技集团董事长薛济萍而言,这是一直铭刻于心的信条,“我们要向上游环节突破,攻克光纤预制棒关键技术,实现从光棒、光纤到光缆的全产业链研发生产能力。”2008年,为突破国内光棒技术乃至光通信产业受制于人的瓶颈,薛济萍派出由沈一春带队的8人小组赴日学习光棒技术。
“去日本学习,不仅代表中天,也代表中国。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虚心求教,为国争光。”临行时薛济萍的叮嘱,让沈一春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日学习期间,沈一春带领团队用1年左右的时间掌握了光棒制造的20多道复杂工序,总结了156项标准化作业流程。2009年回国后,团队马不停蹄地投身再创新。2010年9月,首根全合成光棒拉丝成功,当年即实现30吨规模生产的好成绩。
“与此同时,我们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经过5代技术改造升级,成功开发了HD、DB等多项原创性工艺技术,生产效率达到原日立工艺的3倍。”沈一春说,十年来,中天科技在大尺寸全合成光棒制作方面完成一系列省部级、市级项目,年产能实现了从30吨到2000吨的跨越。被中国移动现场审核和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认定为中国最大的全合成光纤预制棒制造企业。
现在,中天科技建立了完善的光棒专利池,在光棒生产全流程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了有效壁垒。中天科技还确定了以知识产权引领为导航的发展模式,以完善的企业知识产权体系,支撑包括国际化、高端化、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等一系列战略的落地。
“到2020年,中天科技股份公司将发展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知识产权逐步成为中天科技集团发展的战略性资源和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中天科技在知识产权工作上提出了这一目标。“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时代的变化,将知识产权这一工具用好,以迅速弥补发展的短板。”薛济萍一席话,道出了中天科技让光棒更“棒”的底气。(知识产权报记者 孙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