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时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人均GDP显著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的划分标准,当前我国已成功进入上中等收入阶段,居民的消费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与此同时,我国国内消费市场的绝对规模也稳居世界领先地位,2017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36.6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0.2%。从结构来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效果明显,充分发挥了消费在国民经济中“稳定器”和“助推器”的作用。今年上半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资本形成总额高47.1个百分点,再加上网络购物、体验消费等新业态的发展,以及旅游、文化等新领域的繁荣,经济增长由过去依靠投资转向消费为主的趋势十分明显。
尽管近年来我国在扩大消费规模、改善消费结构、发挥消费增长第一推动力方面成效明显,但是制约消费进一步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比如产品和服务不能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出现需求外溢、消费能力外流的现象;监管体制尚不适应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热点的迅速发展,网购纠纷、旅游乱象层出不穷;消费政策体系还难以有效支撑消费能力提升和预期改善,等等。要实现生产和消费的动态平衡,不断促进消费数量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未来一段时间促进消费增量提质升级的三大主攻方向。
构建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壮大消费新增长点
促进实物消费不断换挡升级。在传统吃穿用住行消费方面,应重在提高供给质量,拓展供给渠道,比如大力发展便利店和社区菜店等社区商业,改造提升一批高品位步行街,加快培育住房长期租赁市场,加强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建设等;而对于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兴消费热点,则要供需两端同时发力,一方面鼓励和引导居民扩大相关产品消费,另一方面丰富供给产品,创新供给方式,比如积极开发新型、前沿信息产品,推动基于网络平台的消费成长,建立绿色产品多元化供给体系等。
推进服务消费持续提质扩容。从教育培训托幼,到健康养老家政,再到文化旅游体育,服务消费遍布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涉及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消费主体,需要在准确细分主体偏好,从而提高供给针对性的同时,完善监管和服务,推动这些领域实现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
引导消费新模式加快孕育成长。近年来平台消费和共享经济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提高治理能力,建立健全符合其成长需要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乃至相关产业、行业组织等,形成主体多元、共同治理的良好生态。
推动农村居民消费梯次升级。引导农村居民增加交通通信、文化娱乐、汽车等消费,推动电子商务向广大农村地区延伸覆盖,支持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向农村市场拓展,健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体系,有效降低农村流通成本。
健全质量标准和信用体系,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
事前需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政府应主导制定产品标准,保证产品质量,同时鼓励企业制定实施高于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开展高端品质认证,推动品牌建设;对那些消费需求旺盛、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新型消费品领域,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与企业主体作用,构建新型消费品标准体系;就服务标准而言,鼓励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制定并公布本行业相关产品和服务标准清单,推动建立优质服务标识管理制度,服务质量自我评估和公开承诺制度。
事中应加强信用信息有效采集和及时公开。比如依托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立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信用信息共享共用机制;强化“信用中国”网站信息公开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依法公示功能;运用多种方式和载体,开展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工作,等等。
事后要健全消费后评价制度、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消费者维权机制。完善的消费后评价制度和有效的消费者维权机制可以提高消费者的主体意识和维权能力,从而倒逼供给主体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守信“红名单”和失信“黑名单”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激励和惩罚措施的建立,则能够正向引导市场主体主动强化信用体系建设,提高供给质量。
强化政策配套和宣传引导,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
消费能力直接受制于收入水平,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首先,应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具体来说,其一,千方百计保障和扩大劳动收入。探索建立劳动者报酬增长的指数化机制,城镇企业职工报酬的指数化增长机制可以经由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加以确立,农民收入的指数化增长则应通过国家保护并稳步提高农产品收购指导价格、健全农业补贴稳定增长机制来实现。其二,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鼓励发展新型劳动就业模式、新型业态,推进人事制度、劳动制度的改革创新,为增加劳动收入创造更多空间;依法保护居民通过动产和不动产获得的合法收入,如购买股票、债券、理财、房屋出租出售等。其三,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缩小收入和财产分配差距。高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一般低于低收入群体,贫富差距的扩大会减少全社会消费,要加大财税调节力度,发挥个人所得税、财产税等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在缩小分配差距方面的作用。其四,通过建立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以及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特别是增速下滑对消费支出的负面影响。
其次,提升金融对促进消费的支持作用,鼓励消费金融创新,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把握好保持居民合理杠杆水平与消费信贷合理增长的关系。
再次,消除所有制歧视,积极培育和壮大各类消费供给主体,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
最后,优化消费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以及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教育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此外,还应加强对促进消费工作的舆论宣传,积极培育健康理性的消费理念,合理有效引导社会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