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由内生

栏目:信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9-02-23
分享到:
“信”由内生

——来源 :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信用体系建设是农村金融发展的核心基础。长期以来,这项工作采取的方式,主要还是一个“推”字。换言之,基本上都是靠金融监管方、政府、金融供给方等,用各种方式推动或促进信用建设。从效果看,虽取得一定成效,但外因只起到构建和促进作用,而信用建设的内生因素,即“信”由内生,更值得重视。

无论是笔者近日走访的印江“振兴行”诚信互助基金,还是之前调研的四川彭州旭力资金互助社,都是根植于内生性的合作金融模式。合作金融本来就应该是农村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我国,合作金融的发展可谓步履维艰。农村金融的主要供给,还是以商业银行为主,这本身就有其局限性。商业银行要想大范围做免抵押、免担保的贷款,几乎不可能,而如果有了合规、合法、适合的资金互助的主体存在,商业金融的能量或将能得到成倍释放,印江的诚信互助基金就是很好的例证。

发展资金互助模式,需要具备怎样的条件呢?

首先,要有“带头人”,在农村,最适合的“带头人”就是村支两委负责人。在笔者的过往调研中发现,这样的“带头人”需具备良好经营头脑,拥有一定的金融意识和知识。同时,还应当有充分的“公心”,要有为大家共同发展奉献的意愿,有担当意识。

其次,要能够做到公开透明,建立互信机制、民主监督机制、长效发展机制。同时,资金互助不可完全以盈利为目标,尤其是在合规、合法方面绝不可触及监管“红线”。否则,将没有发展空间。

再次,商业金融主体要帮扶资金互助主体发展,而且,要建立共管机制,做到互相促进,收益共赢。

需求主体的信用,源于其自我约束及相关联主体的制衡。这种制衡,之前是靠供给方要求的抵押或担保。对于相对弱势的借贷人来说,门槛高、成本高。如果把这种约束与制衡,转化为需求主体内部的自愿行为,也就是说,信用被锁定在一个熟人社会的村级互助平台上,任何一个成员的违约都可能导致整个村子的“信用危机”,那么每一个成员违约,将不得不面对内部的自我约束或制衡的抗力,而外部的商业金融的供给主体既能降低贷款风险,又可以提升信贷额度,可谓一举多得。

信用本身从来不是某一个个体的事情。我们线性地看信用,都会聚焦在某个主体上。但信用本身存在于交易过程之内,交易必定是两个或多个主体。这其中,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一个人在没有任何约束的情况下,违约的可能性肯定会大大提高。但这种约束有直接可视化的约束,可称其为“硬约束”;而另外一种就是更隐形的、内置的约束,可称其为“软约束”。以资金互助为代表的合作金融模式,就存在对信用的“软约束”。这种金融形态的风险,较纯商业金融要低很多,尤其在农村地区更是如此。

信用建设如果更多“由内向外”,其稳定性和可量化评估将会变得更简单。从互联网平台所依托的大数据、智能化技术的角度,也可以说明“信”由内生。互联网平台敢于发放贷款而且具有极低的不良率,其根据就是对需求方的即时交易数据的持续跟踪及挖掘。通过发现需求主体的各种习惯和取向,辅以精准分析,适时推送更适合的产品或服务。这里的需求主体,相当于置身于一个更大的信用平台。一旦违约,将会形成连锁反应,违约代价将会成倍增长。以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为例,其也是基于一个“内生”的圈。在这个圈内,每一方主体参与规则的制定与维护,任何一方的违约都会被视为破坏这个“圈”的规则。这就形成了更加稳固的链接,违约概率将大大降低。